card

如何拥有好奇心?

找问题。

问题是一切思考的源头。

more_vert
card

找不到产品创意,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办?

分享一个 John 的创意框架,他已经用此推出了超过 20 个 startups

more_vert
card

6个读书方法

1.带着问题阅读 有效阅读始于明确的问题意识。当我们带着问题读书时,书籍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阅读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随意翻看,常常不得其法。每个新获取的答案都应转化为知识网络的连接节点,通过持续建立跨领域关联,最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种主动式阅读与传统消遣性浏览的本质区别,在干始终保持着认知的错占与方向。 2.主体沉浸阅读 真正的知识内化发生在文本和读者生命的共振时刻。这种感觉很奇妙,你会感觉一些文字调动了你的感觉。你甚至通过文字进入了童年某个时刻,思绪不断在城市中游荡。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你的生命体验碰撞摩擦,有时是共鸣,有时是反思,有时是不解。正如古诗所言,”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接受认知碰撞中的复杂性,方能触摸到符号灰烬里永恒的智慧余温。阅读的终极价值,正在于这种重塑自我的精神历 险。 3.把书读薄 钱学森说,一本书中,真正闪闪发光的话只有几行。发现那几行,读懂领悟.就是把书读薄。读过的书,需要精读的不多,只有几本,但这几本会构成你知识的基础。所谓把书读薄,就是抓住要点、把握精髓,提炼核心。越是理解得透彻,越能够用不实的语言去复述,越能够把握本质。 4.网状阅读体系 梁文道说,同一个历史事件,多看一些相关的书,就能在脑海中编一张网,零散的材料就有了组织,而且牢不可破。读书不能孤、静止地去读。而要联系、发展地去读。我们不能止于知识点的收集,而要主动去构建意义链接。网状阅读,就是跨时空的瞬时链接。未被言说的关联,往往意味着知识的缝隙认知的涌现一一所有智慧都在永恒对话中孕育新生。 5.重组阅读 读书可以不按顺序。近代英国人会将文章分解、重组来读书,按照自己的逻辑重新对内容排序,既读又写。这种主动重构实现双重跨越:从被动消费者转为知识生产者,从路径依赖转向拓扑创新。就像孩童用有限积木搭建无限可能,认知效能的决定性因素并非信息存储量。而是重绍再浩时逆发的想象 力这正是数字时代对抗碎片化的思维利器。 6.读无字之书 不读有字之书,就从生活实践、社会观察、人文体验中获得寅知。《周易》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王阳明有”知行合一“,顾炎武有”经世致用“,这种”日用而不觉“的无字之书恰恰蕴舍深厚的东方文化。AI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对生活世界的敏锐威知。当虚拟世界日盒扩张,回归”即物穷理”的认知方式,或许能帮助我们重建知识与生命的本量联系。 11:52 PM. 23 Jan, 2025

more_vert
card

从属和种差定义法来辨析创造与发现

李继刚:思考者Claude 3.5 Sonnet 让我们以亚里士多德的”属和种差”方法来深入这个问题 首先,“创造,与发现,的共同属是:都是人类认知与现实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它们都是我们与世界互动时的基本范式。 现在来看它们的种差: 创造的本质特征是”赋予新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意志起着决定性作用,它重新组合已有的要素.使之呈现出此前不存在的样态。就像音乐家将已有的音符重新编排,创造出新的旋律。这里的”新”不是指绝对的凭空出现,而是指形式的重构。 发现的本质特征则是“揭示既有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客体的固有特性才是主导,主体的作用是去除遮蔽照见本然。就像物理学家揭示引力定律,这个规律本来就在那里,只是等待被认知。 但有趣的是,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些种差时,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每一次真正的创造,都包含着对既有规律的发现,而每一次重要的发现,都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种辩证统一恰恰揭示了人类认知活动的深层特质。 这样的分析让我们看到,创造与发现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种互补模式,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和改变世界的完整图景。 分享

more_vert
card

喜欢的升维

你不必非得让那些不喜欢你的人都喜欢你 而是要让那些喜欢你的人觉得自己真有眼光。

  • 即刻 @灵聪自媒体
more_vert
card

什么样的信息值得发出去

正面的不好明确,就先找到反面,形成边界,逼近想要的结果。 什么样的信息不要关注 哗众取宠。所有的标题党,看到一个拉黑一个,一定要对自己信息源保持警惕全是猜测,没有事实依据,没有信息来源的。 保持怀疑,千万不要转发情绪脑洞。3。热点新闻。所有人都在转发,不差你这一下, 忍住,所有人都会知道的信息,没有降低信息熵的价值不值得转。 什么样的信息值得发出自己思考的结果。哪怕没有想透彻,阶段思考结果也值得分享,讨论交流后可以加速完善读书看到的观点。对你心灵有触动,为什么触动,可以分享,人心一体,其它同频人也会受启发前沿研究的成果。这类信息和热点新闻的区别要把握好,不管是信息理解层次, 读分析,一定要占一样,否则不如不转。

more_vert
card

「上下」指的是什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其所。

最近在想这里的「上下」指的是什么,当前的想法:

上:抽象之梯,往上爬

下:深深挖洞,找本质

more_v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