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数字化转型还缺什么?
什么是数字化转型?
 
十四五规划中,“数字化”出现25次,“智能”出现35次,“智慧”出现22次,“大数据”出现10次。数字化转型是国家战略,许多人也在讨论社区治理如何数字化转型,但究竟什么是数字化转型呢?
 
数字化是重构不是升级。
 
粗苯的物业服务企业很难数字化,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观念。连信息化都差强人意的物业服务企业,想要理解数字化更是难上加难。首先,和信息化不同,数字化是对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重塑。如果信息化是将所有原有的工作方式提档升级,将土路升级为柏油路,那数字化就是将飞机、高铁和高速公路连接在一起的交通网络。
 
连接并不是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重构才是

在社区治理领域,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很清晰,更精细的治理、更个性的服务、更贴心的体验、更高的效率,但实现路径却模糊不清。现有的物业服务企业大多将数字化理解为信息化升级,即作为的降能增效的一环,譬如增加摄像头为了减少保安岗位,安装智能设备监控设施维护,将业主投诉流程移到线上等等,但原有的物业服务模式并无多大变化。基层对于社区治理数字化的敏感度和物业服务企业差不多,许多所谓的智慧社区平台,只限于大屏幕上的跳动的数字,在居民手中则使用率不高。
 
漂亮的屏幕,有没有数字都一样

纸上的数字放到了屏幕上,离数字赋能和数字治理还相差甚远。
 
数字化转型从何而起
 
数字化是工具,但不能依赖工具。耕田需要锄头,但不能靠锄头教你种田。

数字化必然是用户驱动的。真正考验不在技术,而是如何获得有生命力的数据,即如何开辟自下而上的原生数据源。在楼栋单元加上无数个摄像头,也只是在原有的数据上信息化,想要获得原生数据源,则需要脱离原有的服务模式,将社群运营作为新的战场。B站的次生文化不是依赖设计和规划,而是庞大的用户作为原生的数据源,为平台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素材,使平台可以原生数据素材反复迭代,打造链式的信息爆炸。物业服务企业自以为拥有的社区端口,从来都不属于它,而基层对于社区的数据挖掘,更加原始无序。
 
亚文化也是文化诶

物业服务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别扭,源于他们的企业基因缺陷。中国粗放的开发商模式,导致了企业对于单体、个性化、复杂的业主群体几乎失明,而继承了开发商粗放式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也同样如此。这一缺陷,难以靠企业自身弥补。尽管有少部分开发商或物业服务企业已经有了新的尝试,但还停留在最初级的社群培育阶段,仅靠社区资源产生内循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失败的数字化转型就是另一个《黑镜》

原生数据源+人工智能+新的数字化治理模式
 
数字化转型的另一个认知难点,在于它没有具体的方法和路径。是的,它的转型过程依赖于如何和原生数据源产生互动。这正是治理的精要,即让你的服务对象或用户塑造企业的产品和模式。所谓治理,大禹治水的故事已经把内涵讲述的非常明白,水是你的用户,治理是你的目的,关键在于方法。用管理的模式去驾驭江河湖海,无疑是难有成效的,只有让河水去塑造你,才能够摸索出正确的答案,而结局,你甚至不必知道。如果说现在的社区治理还是鲧的模式,那数字化转型后的社区治理一定是禹的影子。
 

类似“阿那亚”模式,体现了如何利用业主社群培育自下而上的原生数据源的基础,而在此之上的数字化才成称之为转型。将源源不断的自下而上的数据源用大数据消化,诞生的,必然是一个新的社区治理模式。
 
数字化转型后的新社区治理模式是什么场景?
 
一个居民走出家门随手用手机拍摄一个干枯的一角花圃,会在数据后台改变未来所有小区的绿化养护模式。此时你再回想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更精细的治理、更个性的服务、更贴心的体验、更高的效率,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不会再被数字化转型忽悠了吧~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