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判断是高水平智能是规模化的结果。

麦克斯·班尼特的《智能简史》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洞见,就是人的智能并不是因为大脑硬件比黑猩猩高级多少,而是因为大脑的“联网”
明智选择的能力和智商是两回事。明智靠的也不是智能,而是价值观、偏好、个性和现场的身心状态。而那些东西,恰恰是每个人独特的基因、身体和人生经历决定的,恰恰就涉及到了意识。
第一个判断是AI没有意识
「意识」和「智能」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智能是精巧的计算,意识是主观的体验。我渴了想喝水,这是我的意识;我知道怎么拿起水杯喝到水,这是我的智能。
意识需要「自我感」,你得有个“我”的概念;
身体感觉对意识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心跳,比如饿了;
意识是大脑对世界的主观解读,是对真实世界的大大简化,甚至可以说是个幻觉;
意识是一种连贯的叙事,是一个人此前所有经历的产物。
而这些特点,恰恰是大模型所不具备的
1. 我的第三个判断是,选择和决策能力,不是可缩放的。

2. 一切决策都可以归结于从若干个选项中做出选择,而智能的作用只是让你清楚理解每个选项意味着什么。AI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选项,但一旦选项已经清楚,剩下的事情就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了。
我们真正需要找到的是解决某种问题的方法。然而,当问题没有明确的时候,方法只是观点。


问题是:我们作为人类,有多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看多少内容?我们到底要的是机器生成的内容还是人生的幸福感?

先要明确问题,或者说内在需求。

Highlights for 亲身经历大模型落地的体会与思考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偶然得到了一枚戒指,只要戴上这枚戒指就可以随意隐身。而牧羊人凭借这枚戒指,勾引王后,谋杀国王,夺取王位,登上了国家的权力顶峰。

柏拉图接着就写了这么一段话:“可以想象,只要有这样的法宝在手,没有一个人还会坚定不移地继续正义下去,没有一个人会克制住自己的欲望而不去拿别人的财物。如果可以在市场上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可以随意地穿...
前方最可能的场景
AI将拥有超强的智能,智能将变得很廉价;但AI不会拥有意识,所以也不会形成真的主动性;主动性仍然掌握在人的手中。
他们转向了“Everything for AI”,即利用新的工具重构产品的流程和使用方法,包括人机交互界面、流程、判断和执行。最终他们发现,关键不在于 AI、数据、显卡或算法,而在于解决人世间的风花雪月、衣食住行
人人都能调用高级智能,会把每个人都变成高级人才吗?
AI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吗?


- 感觉,感觉触发意识

- 意识,意识引起思考,意识与目标或问题相关

- 智能,AI 可帮助人的理解,理解一定与意识有关。

- 决策
明智选择的能力和智商是两回事。明智靠的也不是智能。决策还是要依靠人。

做什么 为什么是意识行为,怎么做是 AI的领域
人人都能调用高级智能,会把每个人都变成高级人才吗?不会的。

我们只要考察历史就知道。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能上网搜索各种知识,但是并没有很多人经常搜索知识。从很早以前开始书籍就变得廉价了,人人都能读书,但是并没有多少人读书。现在已经人人都能用AI,也不是很多人每天用AI。

这里面总是有点门槛,要越过那个门槛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你最起码需要「AI领导力」,得知道该提什么需求,怎么提需求才行

AI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吗?也不会。

不论什么时候,每个人自己的命运,应该自己做决定。这是因为没有人或者AI比你更懂你。你的基因和历史决定了你的意识,你的喜好,其中有大量无法搜集的数据,连AI也不能提前预测。

社会必须是自由的,但自由社会一定是个自作自受的社会。但如果我们有更包容的视野,能理解他人的价值观,我们会发现命运并无高低之分。有的人认为在大学做学问是最好的职业,有的人就不愿意跟书本打交道,宁可去开出租车。

AI会取代一部分工作,但新的工作会被创造出来,实在不行人们还可以甘当消费者。AI肯定不会取代任何人的命运。

最可能的场景是,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变得更方便,很多人会在AI助手的帮助下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所以整个社会风气会变好。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将继续存在。
人机协同

人世间发生的所有事情,大都可以总结为,
1. 人类基于某种意愿制定某个目标
2. 根据自身的能力
3. 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
4. 时常借助外部资源和工具
5. 按照一定的步骤
6. 遵循一定的规则
7.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当初制定的目标